“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成果井喷式涌现,在生活中有一系列的应用场景,人工智能的过去与未来又是如何呢?”
4月26日上午,东海科普大讲堂第35讲以《计算的历史与未来——从二进制到智能+》为主题,邀请泉州市人工智能学会监事长、泉州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朱达欣教授担任主讲人,带领观众穿越计算的千年长河,从古老的八卦图到现代人工智能,展开一场知识与想象力的碰撞。
八卦图:最早的“二进制逻辑图”
朱教授从莱布尼茨发现并完善二进制的故事导入,讲解二进制运算法则。接着,朱教授以八卦图为引,分析八卦符号的二元形态,并与观众现场互动“猜猜我姓啥”小游戏,在观众的惊叹中,深入浅出诠释八卦图与二进制的思想联系。
小朋友们正在积极互动
提花编织机:程序控制思想的萌芽
提花编织机是早期纺织行业的一项革命性发明,通过打孔卡片控制织布图案,将“可编程自动化”带入工业生产,使得织布可以编织出复杂的图案。朱教授通过视频演示杰卡德编织机工作原理,进一步阐述了提花编织机与现代计算机编程之间的“程序思维”传承关系。正如计算机科学家艾伦·凯所言:“编程是对思维的提花编织——用逻辑丝线,织就智能锦缎。”
智能+时代:从深蓝到DEEPSEEK的智慧对决
朱教授以“深蓝击败国际象棋冠军”和“DEEPSEEK等AI大模型应用”为例,揭示算法如何从“规则驱动”迈向“数据驱动”。他还在现场演示AI工具为大家生活工作带来更富效率、更加便利的好处,鼓励大家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正确看待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的改变。朱教授还从现代计算机到人工智能、未来计算与未来产业等方面进行科普,让观众对计算的未来发展有更直观的认识,带领观众共同展望未来计算与产业的无限可能!
本次活动通过“泉州网”“泉州科普”“泉州市科技馆”视频号同步直播,吸引19.8万线上、线下观众参与。活动由泉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泉州市数据管理局主办,泉州市人工智能学会、泉州师范学院科协、泉州市科技馆、泉州市科普融媒体中心以及泉州市日海科技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科普延展
一、八卦图与二进制有啥关系?
二、提花编织机与现代计算机编程有啥关系?
三、人工智能早期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有哪些?
四、未来产业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