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的力量,超乎你的想象!

地震是一种对人类危害巨大的自然灾害,目前我们还无法预测地震,因此最有效的应对手段莫过于加固房屋,降低房屋在地震中倒塌的概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科学家们进行了长久的研究,目前也已经有不少有效的工程措施应用在建筑上,比如在建筑中添加橡胶隔震垫等。但最新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仅靠一些小小的水滴就能调控振动的强度,甚至有可能减轻地震带来的危害

水滴示意图

(图片来源:veer图库)

这个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宋延林研究员团队开展的研究表明,水滴可以在不同的表面图案上选择性地出现增强或减弱振动的效果,并且还能调控振动方向,可以起到机械传动装置的作用。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见证一下水滴减振的奇迹

我们用一个可以水平振动的振动台模拟地震,把三层的结构堆叠起来模拟地震中的三层小楼(最底层的结构被固定在振动台上,类似于地基,层间直接堆叠,无固定装置),逐渐增加振动台的振幅,记录三层结构倒塌时的临界振幅。由于地震中水平振动的破坏性大于竖直振动,因此这里我们只考虑水平振动的影响。当振幅增至276 ± 38 μm时,微结构层间的剪切力达到临界值,结构倒塌,这与地震中建筑物的倒塌情况类似。

那么,如果在结构下方放四个水滴,制造一层液体的“地基”会怎么样呢?

我们在超疏水(也就是对水粘附力很小)的振动台上制备四个葫芦形的超亲水图案(也就是说这些图案对水的粘附力很大),在这四个图案上分别放置四个水滴,在水滴上再放置一块薄板,最后把三层建筑的底层固定在薄板上。

当我们给振动台施加水平振动时,奇迹发生了,振幅增加到481 ± 93 μm时结构才会发生倒塌,这一振幅达到了原先的1.8倍。也就是说,葫芦形亲水图案和水滴组成的系统能提高抗震稳定性,使得“建筑物”能承受更强烈的振动而不发生倒塌。是水滴吸收了振动的能量吗?是,但不完全是。作为对照组,我们在振动台上制备了四个圆形的超亲水图案,并按照同样的方式放置水滴、薄板和微结构,振幅达到160 ± 26 μm时微结构就发生倒塌,也就是说,圆形亲水图案和水滴组成的系统反而使“建筑物”变得更容易倒塌了。

减振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水滴为什么能减振

上述“奇迹”的根本原因就是基底上的亲水图案对水滴振动行为的调控作用。当把水滴放在亲疏水程度不同的基底上时,水滴会优先占据亲水区域,固液接触线的形状由亲水图案的形状决定。因此,亲水图案可以调控水滴的形貌,进而调控其振动行为。

先考虑最简单的情况,把水滴放在一个圆形亲水图案上(蓝色为亲水区域,黄色为疏水区域),然后给振动台施加水平振动,用高速相机记录水滴的振动行为。如动图所示,水滴的边缘被圆形图案的边缘钉扎住,而上半部分则发生振动,此时水滴最高点的振幅大于振动台的振幅。因此,圆形图案会增大水滴的振幅,使得微结构更容易倒塌。

圆形亲水图案

圆形图案上水滴振动行为

如果把圆形图案换成哑铃形会如何呢?哑铃图案可以分解为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两个圆可以视为两个容器,而中间的长方形则可以视为连接两个容器的通道,施加振动时,水滴中的液体会在两个容器之间往复流动,也就是说,水滴的最高点会在左侧和右侧的圆之间往复运动。相比于圆形图案,哑铃形图案上水滴最高点的水平振幅减小了,但是仍不足以达到减振的效果。

哑铃形亲水图案

哑铃形图案上水滴振动行为

我们在哑铃形图案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进,把哑铃两侧等大的圆形换成一大一小两个圆形,把长方形通道换成梯形通道,变成一个类似于葫芦的形状。在葫芦形图案上放置水滴,由于拉普拉斯压力的作用(拉普拉斯压力是指液体表面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由曲率决定。具体来说,曲率越大的地方,压力就越大),大部分液体会分布在大圆上,小部分液体分布在小圆上,水滴的最高点位于大圆上方。

开始振动时,水滴会在两个容器(大圆和小圆)之间来回输运,小圆起到分流液体的“水库”的作用。当基底向左运动时,水滴受到向右的惯性力,大圆中的部分液体流入小圆,水滴高度降低;当基底向右运动时,水滴受到向左的惯性力,小圆中的部分液体流入大圆,水滴高度增加。由于水滴的最高点始终位于大圆上方,因此水平振动的振幅大大降低。也就是说,葫芦形图案上的水滴能减小水平振动的振幅,将其转化为破坏性更小的竖直振动,从而提高系统的抗震稳定性。

葫芦形亲水图案

葫芦形图案上水滴振动行为

不但能减振,还有更多用途!

利用亲水图案对水滴振动行为的调控作用,就有了前面实验中的结果。

直接固定在固体基底上的微结构在振幅为276 ± 38 μm时倒塌;圆形图案阵列上的水滴增强水平振动,因此微结构倒塌时的振幅降低至160 ± 26 μm;葫芦形图案阵列上的水滴削弱水平振动,因此微结构倒塌时的振幅提高至481 ± 93 μm。水滴形成的“液体地基”能够调控振动强度,有可能减轻振动对建筑物的危害。

水滴形成的“液体地基”调控振动强度

当然了,这一发现目前离实际应用还有不小的距离,我们暂时还不能将建筑物建在几个小水滴上。但是,利用亲水图案调控水滴振动行为的规律具有普适性,我们能通过设计图案形状和排列方式,使水滴表现出更丰富的行为。

我们发现,当基底上的图案形成一个平移对称的图案阵列时(比如前面用到的圆形阵列和葫芦形阵列),每个图案上的水滴振动方向相同,给薄板施加同向的作用力,驱动薄板发生平动;当基底上的图案方向不同时,水滴的振动方向不同(确切地说是振动相位不同),给薄板施加的作用力方向不同,薄板受到扭矩的作用,发生转动。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设计了六种不同的图案阵列,使薄板分别实现了沿x轴、y轴、z轴的平动和绕x轴、y轴、z轴的转动。也就是说,在输入固定的一维振动的情况下,仅仅变换基底上亲水图案的形状和排列方式,水滴就能将振动台的一维振动转化为三维、多模式的振动。在这里,水滴发挥了与齿轮、铰链等机械结构类似的作用,实现了振动传动的功能。

把水滴作为振动传动装置,我们探索了它在减振以外的应用。例如,水滴输出不对称振动时,上层薄板发生单向倾转,起到“传送带”的作用,可以用于物体定向输运;水滴输出多模式振动时,上层平板有不同的振动模式,起到“调制器”的作用,可以反射激光得到不同轨迹。

结语

一滴水中也有万千世界。亲水图案还能调控水滴表现出什么行为?水滴的振动行为又还能有什么应用?这些仍处于探索之中。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水滴的种种行为真的能应用于建筑减振等领域,我们也能对水滴的秘密有更多了解。

作者:薛銮栾 李会增 宋延林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除注明来源的图片,本文中的图片和视频均由作者提供)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