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湘红 段跃初
在彩云之南的深处,迪庆宛如一颗遗世明珠,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气息。这里有湛蓝如宝石般的天空,洁白似棉絮的云朵仿佛触手可及,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牦牛悠然自得地吃草,远处的雪山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圣洁的光芒,山间的河流奔腾不息,滋养着这片神奇的土地。然而,这片土地的自然环境却充满了挑战与艰险。
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这片区域,最高海拔超 5240 米,属于极高海拔高寒无人区。凛冽的寒风如刀子般刮过脸庞,空气稀薄得让人每一次呼吸都变得艰难而沉重。这里的气候变幻莫测,前一刻还是阳光明媚,转眼间便可能乌云密布,狂风裹挟着暴雪呼啸而来。漫长的冬季,近 9 个月的积雪覆盖期,让大地银装素裹,却也给生命的存在增添了重重困难。在这片土地上,植被稀疏,土壤条件恶劣,冰碛砾石堆积如山,岩石坚硬且凹凸不平,仿佛是大自然设下的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就在这样的环境中,2024 年 12 月 24 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世界海拔最高的光伏项目华能纳古光伏电站一期项目正式并网发电了。
华能纳古光伏电站一期项目占地面积达 1900 亩,相当于 177 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在那 4800 米至 5300 米的高海拔区域,建设者们精心打造了 32 个光伏阵列区,安装了约 20 万块双面双玻光伏组件,最终实现了总装机规模达 10 万千瓦的壮举。
如此规模的光伏电站,其发电量自然不容小觑。据估算,电站一期项目建成后,年平均发电量可达 1.58 亿千瓦时,这能够满足约 5.2 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对于当地的能源供应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而且,每年发出的这些清洁电能,还可节约标准煤 4.74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2.4 万吨,这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简直太重大了。
然而,要在这样的高海拔地区建成这样一座光伏电站,其中的艰难险阻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建设团队面临着超高海拔沼泽施工、冰碛砾石区域施工、重冰凌光伏板热效率提升等多项技术难题。就拿冰碛砾石堆积区来说吧,记者曾跟随纳古光伏项目施工人员来到了 3 号方阵、4 号方阵,这里的岩石坚硬且凹凸不平,施工难度极大。但是,咱们的建设者们却有着非凡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他们想到了学习“精卫填海”的方式,用液压破碎锤把较大的石块破碎成细小的石渣,再用这些石渣填筑石块间的空隙,人工将这些“石头山”转化为平顺的地基,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施工。
在冰碛砾石堆积区安装光伏支架,光是填平地基还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在地基上浇筑条形基础作为光伏板的基础,就如同老百姓盖房子一样,这种条形基础能够有效分散上部结构传递下来的重量,使其与地基更紧密地结合,从而让传递下来的承载力可以通过条形基础分布到更广的土壤区域,减少单位面积土壤的压强,最终获得足够的承载力和抗倾覆能力。
除了施工难度大,这里每年还有近 9 个月的积雪覆盖期,长时间的厚重积雪可是影响超高海拔地区光伏电站发电效率和系统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咱们的建设者们可不会轻易被困难吓倒,他们贴心地给光伏板穿上了“冲锋衣”——自主研发制作了一种防雪超透薄膜,覆盖在光伏板表面。这种“冲锋衣”可厉害着呢,与传统除雪技术相比,它不仅不影响光伏板发电能力,还具有成本低、施工便捷、除雪快等优点,能够有效提高光伏设备利用小时数,还能提升约 2.2%的发电量。
华能纳古光伏电站作为华能澜沧江水风光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的重要建设项目,它的建成并网发电,不仅为加快建设该清洁能源基地增添了强劲动力,还将通过“光伏+基础设施提升”“光伏+就业”等一系列举措,大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那云岭之巅的雪域高原之上,闪耀着希望之光,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清洁的能源和发展的新希望。
在我看来,华能纳古光伏电站一期项目的成功并网发电,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结晶,是科技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它让我们看到了在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时,人类依然能够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去征服困难,创造奇迹。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更是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在艰难险阻面前勇往直前的榜样。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清洁能源项目在祖国的大地上绽放光芒,为我们的美好生活和美丽家园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