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鸿图谱册》小考(下)

《秋鸿图谱册》小考(下)

吕埴 文化学者

收录有《秋鸿》琴曲的琴谱集

据现有资料,最早收录《秋鸿》琴曲的琴谱集是明初朱权所编撰的《神奇秘谱》。在而朱权的《神奇秘谱》之前,没有文献提及世上有《秋鸿》琴曲,即使南宋琴家郭沔以及传其衣钵的浙派琴家相关资料中,亦无记录。而明清以来,众多琴谱集屡屡收录《秋鸿》琴曲。

自明代初期至民国初年,收录《秋鸿》琴曲的琴谱集共有36种,由此可证《秋鸿》琴曲在古琴史上的重要地位,此曲也成为与《高山》《流水》《广陵散》相比肩的神妙之作。至于明清以来为众多琴谱集所录的《秋鸿》琴曲作者,多认为是南宋的郭沔或明初的朱权。

叫月图

《神奇秘谱》所录《秋鸿》琴曲

《神奇秘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在我国古琴史上享有盛名,其编撰者为明初的朱权,成书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全书分上中下3卷,共收63支琴曲。下卷最后一曲题名《秋鸿》,是一部长达36段的大型琴曲。《神奇秘谱》不仅是最早著录此曲的琴谱集,且在书中朱权明确说明此曲由他所创。

在《神奇秘谱》一书中,朱权为每一首琴曲均作了“解题”,其中有些是勾稽该曲的史料,有些则为朱权对琴曲的理解。《秋鸿》“解题”为:

“臞仙曰:琴操之大者,自广陵散而下,亦称此曲为大,盖取诸高远遐放之意,游心于太虚,故志在霄汉也。是以达人高士,怀不世之才,抱异世之学,与时不合,知道之不行而谓道之将废,乃慷慨以自伤,欲避地幽隐,耻混于流俗,乃取寓于秋鸿;凌空明,干青霄,扩乎四海,放乎江湖,洁身于天壤,乃作是操焉。”

朱权阐发了《秋鸿》琴曲的寓意是“盖取诸高远遐放之意,游心于太虚,故志在霄汉也”,礼赞秋鸿“凌空明,干青霄,扩乎四海,放乎江湖,洁身于天壤”的品格。“解题”既继承了古人视鸿雁为动人情思、发人感慨的审美物象的传统,又寄托了创作者自身经历真切感受。

远落平沙图

“解题”中还有《秋鸿赋》一篇,是朱权存世的唯一赋作。之所以古琴学界认为《秋鸿》琴曲为朱权创作,且这一观点出现较早,就是源于《神奇秘谱》中朱权所作的这篇《秋鸿赋》。其赋曰:

“有鸟之能宾秋兮,知其时而南翔。决云汉以上征兮,声嘹唳以渡江。避祝融之方北徙兮,倏木落而惊霜。乃引群以入塞兮,徒区区于稻粱。何关河之云远兮,而不忘乎故乡。亘万里之匪遥兮,独不过乎衡阳。信不失于山川兮,义不背乎他邦。礼有伦而自列兮,奚有序而有行。健翮举矣,秋空是将。下历江汉,上摩彼苍。向空明之一碧,杳冲破于苍茫。或稽栖于南浦,或远落于潇湘。或入云以避影,或衔芦以自匡。志不侔乎燕雀,仁可类乎鸾凰。眼何空于四海,量何大于八荒。矧取喻于高士,善出处其行藏。慨高翔以远引,耻趋赴于炎凉。喻仕途之扰扰,岂混俗于庸常。因重其志之高远,乃作是操以颉颃。故制之于徽轸,养吾于浩然之耿光。或问制作者其谁,苟非老于琴苑、孰能为之揄扬。乃西江之老懒,诚天胄之诗狂。羌扶醉以写兴,故謦欬于是章。”

在不遗余力地颂扬了《秋鸿》琴曲质量的高远之后,朱权在赋末尾说,“或问制作者其谁,苟非老于琴苑,孰能为之揄扬;乃西江之老懒,诚天胄之诗狂,羌扶醉以写兴,故謦欬于是章”。朱权自26岁到南昌就藩后,“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期间”。自明永乐元年(1403年)封南昌,到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去世,期间40余年岁月,朱权确乎是“老于琴苑”。而“西江之老懒”“天胄之诗狂”,更明白地点明了作者的居住地、生活状态、身份、才学性情,正是朱权自己。

《神奇秘谱》之后,《浙音释字琴谱》《重修真传琴谱》《理性元雅》《古音正字》《五知斋琴谱》《琴谱正律》《枕经葄史山房杂抄》《琴学初津》《琴学摘要》也都明确认定《秋鸿》为“臞仙”所作。当今,朱权研究的专家姚品文先生和北京大学黄卉教授,也持《秋鸿》琴曲的作者为朱权的观点。

南思洞庭水图

《秋鸿》琴曲的作者绝非郭沔

郭沔的生活年代虽然早于朱权,但其为《秋鸿》琴曲作者的观点却出现较晚,且没有直接的证据为支撑。最早记载《秋鸿》琴曲作者为郭沔的是《梧冈琴谱》,此书的编撰者为明弘治年间太监黄献,距朱权生活的时代已过去100余年。《梧冈琴谱》并未说明郭楚望为《秋鸿》琴曲作者的依据,只是把《神奇秘谱》中“解题”的“臞仙曰”改为“楚望曰”,其他内容皆同。

朱权在《神奇秘谱》序言中说的很清楚,是将“昔人不传之秘”,“无有吝讳,刊之以传后学”,即将自己之所得刊布奉献给世人。他刻传的这部琴曲,是当时许多琴师在教授“琴生”时参订写下来的,很可能是经过那些琴师集体研究审订过的,这不同于后来许多琴谱集囿于狭隘的“一家之言”“一派之见”。无门户之见,全心编选经典之作,正是《神奇秘谱》突出的优点。朱权将《秋鸿》琴曲列于最后,自是有别于上卷的唐宋古琴曲和中下卷的宋以降的流传琴曲。

打围图

近年来,也有研究者据元代倪瓒的《来鸿轩诗》中提及“秋鸿”琴曲文字,推断在明代之前已有《秋鸿》琴曲,从而否定朱权为《秋鸿》琴曲作者,并将其归于南宋末年郭沔所作。但此说甚是牵强,倪瓒诗中的“秋鸿”并非本文所论的《秋鸿》。

《秋鸿》是大型琴曲,问世后诸多琴人对其赞誉有加,将其与《高山》《流水》《广陵散》相提并论。若其当真产生于南宋末年,对于这样神妙之作不可能没有详尽的文字记载。仅仅只从倪瓒《来鸿轩诗》某一诗句来否认朱权不是《秋鸿》琴曲的创作者,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乾隆皇帝与《秋鸿》琴曲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与《秋鸿》琴曲也有过交集,而这交集中的关键人物就是清代著名琴家唐侃。

唐侃是一位旗人琴家,乾隆皇帝曾多次听他弹琴。唐侃在清康熙年间曾随大将军费扬古出征昭木多,立下军功,甚至负伤。据《满汉名臣传》之《费扬古列传》载,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五月,费扬古率部与噶尔丹作战,将噶尔丹诱至昭木多并击溃。其时唐侃随费扬古出征,尚为年轻。雍正年间,唐侃封副都统。到乾隆初年,他已告老家居。

怀北图

唐侃告老后,寓居北京西山。乾隆皇帝听其弹琴,均为去玉泉山静明园之时。乾隆十二年(1747年),有两首听唐侃鼓琴的诗,都比较特别。其一《善琴者唐侃村居西山下是日过其庐因题》,诗注中介绍了唐侃的生平;其二《香山听唐侃弹琴》,则更值得玩味,诗曰:

“听琴盖如对高士,必有其地与其时。

金风玉露新秋序,谷深林静香山陲。

我知妙处不能写,其能写者舍侃谁。

村居隔五里以近,抱琴而来何不宜。

为我作高山,噫吁嘻巍乎高哉嵚且崎。

为我作流水,徒观其状也则汤汤荡荡渺复弥。

忽然触景貌秋鸿,遵渚遵陆羽可用为仪。

平生不识宫与角,其理或可推而知。

弭节沉吟以构思,乃如绛州才子覆被无语寻新诗。

铿然奋发千钧弩,又如重瞳喑呜叱咤千军之内能搴上将旗。

神来候也非人力,我欲赞之乃不得其辞。

幼读孔子书,记其说关雎,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善琴者当有会于斯。

是为正始之音堪味道,世间筝琵笛筑徒而为。”

时值初秋,玉泉山下静明园,距唐侃的居所只相隔五里路,所以唐侃受邀“抱琴而来”。诗中对听唐侃所奏《高山》《流水》《秋鸿》三支琴曲的感受做了描绘,认为古琴才是“正始之音”,“筝琵笛筑”不能比拟。

乾隆皇帝此诗对三首琴曲的形象描写,并不意味着他顿悟琴理,他依然“平生不识宫与角”,只不过是“其理或可推而知”。尽管乾隆皇帝不甚解琴音与琴理,却对听琴兴致盎然,也对唐侃鼓琴评价颇高,大有“伯牙子期”般的惺惺相惜。

呼群图

余语

总之,《秋鸿图谱册》是极为少见的以水墨工笔画配合琴谱的传世珍品,《秋鸿》之图或为明初浙派画家朱芾所绘;《秋鸿》琴曲应为明初朱权所作,而非郑珉中先生等人所定的南宋郭沔。在琴史上,《秋鸿》琴曲是为数不多能与《高山》《流水》《广陵散》相媲美的鸿篇巨制,对其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是非常有意义的。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