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昀书
“作为医生科学家,我的目标就是更好地理解疾病的致病机理和生命的本质,从而做出创新的诊断方法和创新的治疗,解除患者的病痛。”红毯尽头的镁光灯如星河倾泻,迎面走来的他迈着坚定利索的步伐,正是想象中一位“有胆识的医者”应有的模样。在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榜单上,赫然出现了一位上海医生的名字——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风湿免疫病专家徐沪济。一篇关于异体CAR-T细胞疗法治疗自身免疫病的论文,让整个行业看到了“逆天改命”的曙光。
风湿免疫类疾病并非一种疾病,在临床上,它包括了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等在内的200多种疾病。说起风湿病,我们总会误将“罪魁祸首”指向“变天”。但事实上,绝大多数风湿病都和免疫系统紊乱有着密切联系,也就是所谓“自身免疫病”。全球范围内,约有8%的人口患有风湿免疫类疾病,在我国,这一数字约为2亿。
“我想做些什么,让那些被病痛所扰的患者能‘站着走出医院’。”身为风湿免疫学顶级专家,徐沪济始终在寻找那一束结束这2亿患者痛苦的光。“看好一个病只是看好一个病,而做好一项研究,能有创新的诊断和治疗,才能从根本上帮助更多患者。”抱着这样的信念,他义无反顾投身于临床科研,一刻不敢停歇。
2010年,一名年仅5岁的国外小女孩艾米丽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生命垂危之时,2012年3月,她接受了CAR-T细胞治疗。然而,23天后,她体内的癌细胞竟奇迹般地完全消失。一时间,CAR-T细胞疗法引起了全世界范围的轩然大波。“它就像是给患者自身免疫细胞或移植的免疫细胞装上‘瞄准镜’,专门狙杀疾病细胞。”多年的临床经验也让徐沪济敏锐地意识到,CAR-T细胞疗法可能将成为风湿免疫类疾病患者的新希望。
2018年,徐沪济就和合作者萌生了将CAR-T疗法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想法。“传统自体CAR-T细胞疗法必须‘私人定制’,而这无疑是产品走向‘批量生产’最大的堵点。”为突破“患者说消费不起,药企说赚不到钱”的困境,徐沪济又联合杜冰教授团队,利用研制出的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在临床上探索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回过头来看,我们取得的所有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之下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厚积薄发”,一场革新治疗范式的“冒险”悄然开启。
入选《自然》年度十大人物、获评《科学》影响世界的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上榜2024年卫生健康领域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面对美誉,徐沪济显得沉着而淡然:“没想到会产生这么大影响,当时我只是想做好一件能为患者解决病痛的事。”
徐沪济坦言,自己的研究并非始于上海,却终在上海开花结果。“不论是政策扶持、监管力度、还是人才资源、科研设备,务实、包容的上海在科研环境方面优势明显。”2024年,平均每2.3天就有一篇上海科学家的论文刊登在国际顶刊;《细胞》杂志发布的年度最佳12篇研究论文中,上海独占其三……在这片科研热土上,每平方公里的创新浓度都足以改写人类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