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文化论坛“‘第二个结合’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专业沙龙成功举行

  9月20日下午,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传承:历史文化与发展道路”平行论坛“‘第二个结合’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专业沙龙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成功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主持本场沙龙。沙龙第一个环节,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谢辉教授致辞;第二个环节,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贺亚兰研究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仰海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Josef Gregory Mahoney)教授、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Michael Crook)先生、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商志晓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室副主任杨洪源研究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李媛媛教授分别作了精彩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志强主持沙龙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教授谢辉致辞

  

  谢辉在致辞中代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对出席沙龙的国内外嘉宾表示欢迎,并就2024北京文化论坛的开幕式(主论坛)、平行论坛及专业沙龙在内的多样化议程作了介绍。他指出,2024北京文化论坛秉承习近平主席去年对北京文化论坛的贺信精神,以“深化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为主题,本场沙龙聚焦“‘第二个结合’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平行论坛“文化传承:历史文化与发展道路”下六个沙龙之一。他强调,“第二个结合”激活了传统文化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新的文化生命体;“第二个结合”是一种思想解放,为理论与制度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新时代背景下,需围绕中心工作,强化大局观念,以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为牵引,统筹资源,推动文化繁荣和文化强国建设。借2024北京文化论坛之机,希望大家凝聚力量,持续努力,为绘就北京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新图景作出更大贡献,并预祝沙龙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贺亚兰演讲

  

  贺亚兰演讲的题目是《以“第二个结合”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她分享了北京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导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主要做法和成绩。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通过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具体举措,向世界贡献了古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通过“博物馆之城”建设,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通过“文化+科技”的一系列创新实践,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北京以开放包容之姿,构建了文明交流合作的新格局,促进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展示了北京作为首都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责任与担当。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仰海峰演讲

  

  仰海峰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命力》为题发表演讲,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大生命力体现在体用贯通、面向现代化与全球视野以及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三个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主体性上有明确认知,即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理论体系,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现代化、世界和未来,通过吸纳各种理论与实践资源,不断更新和发展自身,体现了对时代精神的理解与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双创”的论述,体现了他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方法论自觉,“双创”机制是保障文化持续发展和生命力的关键。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Josef Gregory Mahoney)演讲

  

  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Josef Gregory Mahoney)演讲的题目是《推动“两个结合”,实现全球文明倡议》,他探讨了“两个结合”理念与全球文明倡议间的关系,并强调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中西方哲学基础根本差异在于,中国哲学注重“和”,西方哲学则倾向于“或”,这种差异对各自世界观和发展路径有着深刻影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融合了中西方思想精华,特别是在对立统一的概念上发展出了独特的辩证思维方式,不同于西方非此即彼的逻辑。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系列全球倡议,如全球文明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发展倡议等,与某些西方国家倾向于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做法不同,强调尊重文明多样性和共同价值,有利于促进国际合作与和平发展。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Michael Crook)演讲

 

  柯马凯(Michael Crook)演讲的题目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他概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相互影响及其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虽然马克思主义起源于欧洲,但其思想并非完全与东方尤其是中国文化无关。历史上,欧洲的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曾受到中国思想的影响,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在致力于社会变革与人类福祉方面有着共通之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中国古代的辩证思想存有契合点,且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需在吸收时加以区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华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问题解决提供了新视角。

  

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商志晓演讲

  

  商志晓以《“第二个结合”何以可能、如何推进》为题发表演讲,指出“第二个结合”基于历史进程中的相互影响、基本理念上的相通性和开放包容的主体姿态,是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需要。推进“第二个结合”,需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正确辨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并在彼此契合中使二者互相成就,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第二个结合”应在实践中实现深刻的“化学反应”,而非简单的“拼盘”,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当代气韵与时代风采,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更深厚的文化根基。“第二个结合”不仅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空间,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还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推进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臧峰宇演讲

  

  臧峰宇以《“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为题发表演讲,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华民族“旧邦新命”的实践形态,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得以实现。面对近代以来的“古今中西之争”,中国通过反思文化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推动了文化综合创新,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性、人的社会性、辩证法以及理想社会等方面存在契合点,这使得“第二个结合”成为可能,并促使中华文明在现代语境下焕发生机。“第二个结合”不仅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明基础,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的现代文明新形态,并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杨洪源演讲

  

  杨洪源以《从思想解放的内涵看“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为题发表演讲,指出思想解放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教条主义和主观偏见,并立足新时代解决新问题。通过“第二个结合”,不仅能巩固文化主体性,还能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支撑,从而展现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图景,并为解决“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新的路径。“第二个结合”是思想解放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并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独立迈向现代化的新方案。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教授李媛媛演讲

  

  李媛媛以《“第二个结合”的历史经验、实践逻辑与文明贡献》为题发表演讲,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探索,彰显了强烈的文明主体意识,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对传统文化进行价值重估思想武器的重要性。“第二个结合”不仅为中国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撑,还促成了多项制度与理论创新,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政治理想主义传统、“人民至上”的理念及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第二个结合”在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方面具有广阔空间,比如建构新的世界文明史观、社会治理模式以及全球政治格局,这些理论及其实践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贡献与努力。

  “‘第二个结合’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沙龙的成功举办,不仅加深了与会者对于“第二个结合”思想的理解,还为未来的文化发展与理论创新提供了宝贵思路。尽管交流嘉宾的学术背景不尽相同,但基本达成一个共识,即“第二个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