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在视听领域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将近年来影视行业布局传统文化题材创作的丰硕成果进行了充分地展现。剧集《后浪》《梦华录》、文化类节目《登场了!北京中轴线》《经典咏流传•正青春》、动画短片合集《中国奇谭》等创新视听作品,通过新颖的视角讲述丰富的文化知识,将真挚的民族情感融入创新的视听语言,赋予传统文化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劲的传播力。
在9月25日下午举办的文化传承主题研讨活动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长江学者胡智锋分享了自己对电视文艺创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
如何理解文化传承创新
胡智锋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创新重要讲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
一是明要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核心是“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基本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及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二是提方向。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三是指路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优秀中华文化的文化精髓贯通起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电视文化推进文化传承成果丰硕
近年来,随着新时代中国电视文艺的发展,其在文化传承创新上做了大量的探索,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代表作品。胡智锋从电视剧、电视综艺和纪录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电视剧《琅琊榜》通过饮食、服饰、战事等多种文化元素,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胡智锋认为,《琅琊榜》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士”的价值观做了精彩的解读和呈现,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渗透其中,让观众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根与魂。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则对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时代高峰时期——盛唐文化景观进行了精采展现,通过古装、偶像、悬疑等多种元素打造盛唐文化景观。
而电视剧《梦华录》则是聚焦宋代风情,用当下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时尚艺术表达来展现宋代古典风物和精神。这是在电视剧领域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纪录片领域大量自觉地开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推出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代表作。“如《舌尖上的中国》,从中华文化中最草根的美食切入,挖掘优秀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与独到魅力。”胡智锋分析道,而《如果国宝会说话》则是以拟人化的叙事,把“高冷”的文物“暖”起来,《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在万千独特的中国植物展示中注入了中华文化独特的人与自然审美的哲学思想。《我在故宫修文物》则是通过普通的故宫基层修理工匠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根基里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电视综艺领域中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上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诗词大会》把诗词作为一个综艺元素进行挖掘,让中华诗词在新时代获得全新的活力。”胡智锋说,而《典籍里的中国》则将经典古籍用全新舞台化的方式来进行新的演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让高精尖的典籍产生了更强的亲近感。《新民歌大会》更是独树一帜,把民歌的演绎放在市集、校园和悬崖上,用全新的场景和丰富多元的表达形式来重新诠释民歌,让老民歌焕发新魅力。《唐宫夜宴》系列节目在电视及新媒体上形成破圈效应,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画、舞、美食等做了全新的时代化新表达。
电视文化推进文化传承的思考
在涌现出如此多的优秀成果之后,对于未来新时代电视文艺应如何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胡智锋提出了“四性”:强调优质性、坚持人民性、突显时代性、拓展融合性。
一是优质性。从成功的电视文艺作品中可以看出,优秀传统文化要在梳理文化经典中挖掘,弘扬优秀的精神价值。
二是人民性。电视文艺作品的表达一定要着眼于人民的情感,深入人民的现实生活,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管是电视剧里新偶像的塑造,要带有古典气质又有今天新鲜时尚气质,还是《舌尖上的中国》《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只要是能充分表达人民丰富的情感,体现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作品都应坚持。
三是突显时代性。对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文化原汁原味,还要根据今天年轻人的需求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时代感、时尚感。
四是拓展融合性。从优秀的电视文艺成果当中可以感受到拓展融合性,也就是新旧媒体,长短视频同步进行。《唐宫夜宴》节目给电视文艺作品制作者的启发是要拓展融合性,也就是把广播电视的优质制作与新媒体点对点的传播结合起来,长视频和短视频同步、同频传播,更充分的实现电视文艺价值传播。
近年来,中国电视文艺领域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传统文化与电视文艺作品创作可以双向赋能,相互成就。未来新时代电视文艺将会为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积极、更重要的贡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