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 郑德杨校园航天 科普号 江苏扬州 报道)2025年4月27日,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主办,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及中国矿物岩石地球 化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第二届地球与行星科学科普科教研讨会暨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2025年科普工作会议在江苏省扬州市花园国际大酒店圆满落幕。此次会议旨在探讨地球与行星科学科普科教的现状与问题,促进科技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的互动,分享中小学校科普科教实践经验,以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践行科教兴国战略。
会议特别邀请了多位知名科学家进行主题报告。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谢先德以“小行星-陨石一陨石撞击坑”为题,分享了他在陨石矿物学和空间科学研究领域的杰出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翟明国则聚焦于前寒武纪与变质地质学,探讨了早期陆壳的形成与增长等前沿科学问题。此外,中国科学院院士胡瑞忠带来了关于“大国博弈下的关键矿产”的报告,深入分析了当前国际形势下关键矿产的重要性及其战略意义。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赵太平 研究员、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小治院长主持会议。
除了主题报告,会议还设置了丰富的分组讨论和科普活动。其中,“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教育人才、云南省基础教育领域省级教学名师郑德杨工作室主持人、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科创中心主任郑德杨作了《“校园航天”科普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分享。与会代表们就科技工作者如何更好地参与科普工作、如何设计有效的科普教育活动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同时,会议期间已经,并还将29日在扬州市和泰州市的多所中小学校开展了现场科普活动,通过生动的讲座和互动体验,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地球与行星科学的魅力。
会议得到了扬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和泰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以及科普工作者共襄盛举。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围绕地球与行星科学科普科教的多个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包括如何发挥科技工作者的优势,将科学普及与科学教育有效结合,以及激发青少年对地球与行星科学的兴趣等。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 承办单位之一,为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保障。学院环境生态学进入ESI全球排名1%,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在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仅展示了学院在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的学术实力,也进一步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在会议期间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组织科普活动、推广科普资源等方式,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学会将继续加强科普工作力度,推动地球与行星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
此次第二届地球与行星科学科普科教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也为推动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注入了新的动力。与会代表们纷纷表示, 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合作,共同为地球与行星科学的发展和普及贡献力量。(转载请注明:科普中国 郑德杨校园航天 科普号;摄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