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佳丽
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静谧一隅,一座承载着科学巨匠生命光华与精神丰碑的殿堂熠熠生辉:星辰之光——涂光炽先生纪念展室。这里不仅是对一位杰出科学家毕生功勋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座点亮后来者心灯、传承科学报国理想的永恒灯塔,邀请每一位访客步入那段将个人命运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的壮阔人生。
涂光炽先生纪念展室。作者供图
时光回廊:家国情怀与学术根基的立体呈现
步入宽敞明亮的展室,精心设计的十六个主题展块犹如一条时光隧道,层层递进,全方位、多角度地讲述着涂光炽院士不平凡的一生。从“生逢乱世、矢志报国”的起点,到“忠党爱国、厚德载物”的品格塑造,再到“献身科学、成就辉煌”的巅峰时刻,以及“临危受命、祁连科考”“心系两弹、研究铀矿”等关键节点,脉络清晰,情感丰沛。
泛黄的湖北黄陂出生地旧照,定格了大师生命的起点;延安时期的珍贵史料与地下工作记录,无声诉说着青年涂光炽在民族危亡之际,如何将炽热的爱国理想融入革命洪流;远渡重洋,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攻读地质学博士时的学习笔记、与导师同窗的合影,则生动展现了他如何在国际学术前沿潜心钻研,打下坚实深厚的专业基础,同时胸怀祖国,学成毅然归来。这些跨越时空的影像与实物,共同勾勒出一位科学家将个人理想根植于祖国大地的最初印记。
涂光炽院士。作者供图
大地求索:开创性科研成就的丰碑
展室的核心区域,庄严陈列着涂光炽院士毕生心血的结晶——一系列在矿床学与地球化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专著。《祁连山地质志》记录了他带领团队在极端艰苦条件下,首次对祁连山地质构造进行系统性考察的卓越成果;《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则系统总结了他提出的层控矿床理论,深刻影响了全球矿床学研究方向,被公认为“我国矿床学及地球化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此外,他在花岗岩与成矿、中国富铁矿成因、铀矿地质(为国家“两弹一星”事业提供关键资源保障)、新疆地质矿产、金矿地质、低温地球化学、超大型矿床以及分散元素成矿等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奠定了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这些厚重著作旁,静静安放着象征其学术贡献至高荣誉的见证: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证书、贵州省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等。每一份证书,每一部专著,都凝结着无数个跋山涉水的日夜,是他在祖国广袤山河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注脚。展区内还通过丰富的图表、矿石标本以及科考现场的历史照片,直观再现了涂院士及其团队风餐露宿、足迹遍布国内外400多个矿山矿井的艰辛探索历程,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科学发现的来之不易。
涂光炽先生纪念展室内部。作者供图
薪火相传:崇高品格与育人理念的永恒光芒
涂光炽院士的精神世界,在展室中通过更为私密而感人的方式得以展现。陈列柜里,他亲笔书写的手稿、信件、日记字迹清晰,墨香犹存。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真实记录了他的思想火花、生活点滴以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彰显了他以国家需要为己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德才兼备”的育人理念深深影响了几代地学人。展板详述了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殷切期望:强调品行为先,做正直之人;倡导研究生独立思考,培养自学能力;鼓励积极参与学术争鸣;尤为重视将野外地质实践与室内系统研究紧密结合。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科学精神的塑造者。一段感人至深的视频,记录了他将获得的贵州省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全部奖金,无私捐赠给贵州水城县发箐乡海螺村,用于修建“光炽希望小学”的义举。这一举动,将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升华至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让知识的火种在贫困山区点燃希望之光,生动诠释了何为“大爱无疆”。
奠基未来:战略科学家的卓越远见
涂光炽院士的贡献远不止于个人研究与育人。展室特别突出了他作为战略科学家和卓越科技组织者的远见卓识与领导才能。他不仅是杰出的研究者,更是中国地球科学事业发展的擘画者。展板清晰地勾勒出他创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机构的宏伟蓝图与艰辛历程。同时,他积极创导并推动建立了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搭建起国内乃至国际地球科学界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这些由他亲手奠基的科研重镇和学术组织,如同他播下的种子,如今已枝繁叶茂,持续推动着中国地球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当观众在“地学大师 学界楷模”的影像前驻足沉思,涂光炽院士的生命已化作夜空中永恒的星辰。这座纪念展室,便是仰望这璀璨星辰的最佳场所。它提醒我们:科学探索的道路虽漫漫,但精神的光辉永不熄灭;家国情怀的底色虽经岁月,却历久弥新,永远指引着后来者,在祖国大地上续写新的科学传奇。每一次走进这里,都是一次初心的重温,也是一次向着未知领域、向着国家需要的新出发。
(作者系涂光炽先生纪念展室宣讲团成员)